农村党旗分外红|崇阳桂花泉镇双港村凝心聚力战疫情纪事

2021-01-25

农村党旗分外红|崇阳桂花泉镇双港村凝心聚力战疫情纪事

城乡网事2020.2.23

文图/宋启迪

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座堡垒,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”,这句豪言壮语,在崇阳县桂花泉镇双港村疫情防治工作中再次得到印证。

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,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,充分发挥“领头羊”和战斗堡垒的作用,凝聚群众的智慧和集体的力量对抗疫情;党员干部、党员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组成了“防疫红色先锋队”,冲锋在前,恪尽职守,无私奉献,连续战斗在疫情防控第一线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该村做到了哪里有艰险的任务,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安排部署、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。

“红色召唤”汇聚“红色力量”

这次战“疫”不仅是一场阻击战,更是一场持久战。村居是防控疫情输入的重要关口,双港村地处偏远山区,人口较多,而且与周边地市村居民相邻,防控的难度大,坚守严控更需要强大的组织力量。

“我报名!我是预备党员,请组织考察我!”预备党员胡新详率先请战。“我年轻、身体好,让我上!”中共党员、退伍军人出身徐江红赶紧拉住登记同志的手,急切说道。“我报个名,作为老党员,值班这些事我还能干得了,让我参加吧!”71岁的老党员陈中英恳请为防疫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。这是2020年2月2日,该村紧急召开党员大会以后,党员争先恐后地请战场景。

经过讨论后,该村党支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万家辉为首,由11名党员组成的疫情防控应急队,大家在慷慨激昂的宣誓声中郑重签下了承诺书。随后,村里的青年志愿者纷纷响应组织号召,自发加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来。在该村防疫工作中,党员干部作为战“疫”第一梯队,党员志愿者作为战“疫”第二梯队,青年志愿者作为战“疫”第三梯队,三个梯队轮流上阵,涌现了“上阵父子兵”、“老少党员全上阵”的感人事迹。

"红色卫兵″筑牢“铜墙铁壁”

“现在是关键阶段,绝不能有丝毫松懈、麻痹大意,我们必须要以“三无村”为目标,严格落实“四类人员”的“三包一”和“九个一”,做到五个到位,拉紧疫情防控网,不能出一点纰漏。”县委组织部驻该村工作队长、该村第一书记陈建军在作战会议上如是说。

由于该村位于崇阳与赤壁交界处,很多村民在赤壁赵李桥务工,卡口不守住,就可能造成全线“失守”。为确保疫情防控做实做细做到位,严格落实“外防输入、内防扩散”的要求,该村组建了6个卡点值勤队,落实24小时值班制度,严把进出关,禁止人员车辆进出;除了在村内主干道设置卡点以外,为了杜绝村内人员扎推,在全村人口易聚集地共设置11处防控点,由党员干部、党员志愿者和青年志愿者担任“宣传员”,大力宣传疫情防控政策、知识和“十个严禁”,在防控点负责疏散群众,提醒群众出门戴口罩,并利用村里大喇叭广播疫情防控倡议书,通过村微信群宣传防控知识;组建了“垃圾清运队”,全面开展卫生清运行动,及时清理生活垃圾,并对主干道路、村“两委”办公场所、文化广场基础设施等进行全面消毒,指导村居开展居家消毒,将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项要求落实落地,构建起全方位、立体式、无死角的防控格局,为双港人民筑牢防疫的“铜墙铁壁”。

“红色代办”搭起“连心桥梁”

卡口要严防死守,村民的生活必需品也要保障。谁家孩子缺奶粉了,谁家慢性病药品不够了,对这些特殊群众的特殊需求,村干部白天入户摸底排查、测量体温,晚上收集村民所需生活物资需求清单。

为了扎紧疫情防控基层一线防护网,同时保障村民防护及生活用品需求,该村将疫情保障工作前置。一是用好用足自身资源,尽力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。发动6组生猪养殖户李传文宰杀5头生猪,低价提供猪肉1000余斤;发动四组村民葛新文清鱼塘,低价提供鲜鱼900余斤;发动四组村民徐淑英用自家存放的黄豆磨制豆腐300多斤,丰富了双港人民的餐桌。同时村委联系在外经营美容美发店的回乡村民周胜蓝,免费上门为村民理发。二是实施“红色代办”制度,村干部、党员和志愿者担任“先锋代办员”,由巡逻值班人员对村民所需购买物资进行梳理汇总,再由村干部统一到相关药品店、超市进行购买,一并给村民配送上门,实现村民不出门在家就能购到生活所需物资。通过实施“红色代办”制度,“跑出”群众绿色通道,打通疫情保障“最后一纳米”,架起防控墙上的“连心桥”,让群众真正感到“隔离不隔心”。

该村扶贫工厂、“一窝疯”食品有限公司的负责人陈敏,在自身食品厂经营并不理想的情况下,仍然带头向镇政府捐款10000元助力防疫。在他的带动下,该村先后就多次出现干群争相捐款、捐物的感人场面。

一张张憔悴的面容,一个个奔波的背影……疫情就是命令,哪里有需要,党员就在哪里出现;防控就是责任,哪里有突击任务,党旗就在哪里高高飘扬。面对疫情,该村党员干部、青年志愿者,冲在疫情防控第一线,站在抗击疫情最前沿,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为民初心和担当使命。


分享